告别通知轰炸:手机/电脑/应用提醒全面关闭指南94

``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手机屏幕亮个不停,微信、新闻、各种App的通知像潮水般涌来,打断了你的专注,让你心烦意乱?或者电脑右下角时不时弹出的消息,让你无法专心工作学习?在数字时代,通知提醒就像一把双刃剑,它能帮助我们及时获取信息,但也常常成为我们专注力最大的“杀手”。今天,作为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,我就来手把手教你如何彻底关闭这些不必要的通知提醒,重拾数字生活的掌控权!

“发送通知怎么关闭提醒”——这个问题背后,其实是用户对信息过载和被打扰的普遍焦虑。我们要解决的,不是如何停止发送通知(那是应用开发者的事情),而是作为用户,如何有效管理并关闭我们接收到的各种通知提醒,让我们的设备真正为我们服务,而不是反过来绑架我们的注意力。这篇文章将从手机系统、电脑系统到具体应用层面,为你提供一套全面的通知管理方案。

一、手机系统级通知管理:从源头斩断打扰

手机是通知提醒的“重灾区”,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系统,都提供了强大的通知管理功能。学会利用它们,是告别轰炸的第一步。

1. iOS (苹果 iPhone) 用户指南:


苹果系统在通知管理方面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控制,尤其是“专注模式”的引入,更是将个性化管理推向了新的高度。

应用层面设置:
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针对单个应用进行设置。进入「设置」>「通知」,你将看到所有已安装的应用列表。点击任意一个应用,你可以选择:

允许通知: 完全关闭或开启该应用的通知。


提醒: 包括“锁定屏幕”、“通知中心”、“横幅”三种显示方式,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关闭。例如,只想在通知中心看到,而不想在锁定屏幕上显示。


声音与标记: 关闭声音和震动,或者关闭应用图标上的红色数字标记(角标),让它在安静中等待你的查看。


通知分组: 选择是按应用分组还是自动分组,方便整理。


显示预览: 可以选择“始终”、“解锁时”或“永不”,保护你的隐私,避免他人看到通知内容。





专注模式(原“勿扰模式”升级版):
这是iOS系统管理通知的利器。进入「设置」>「专注」,你可以设置不同的专注模式,如“勿扰模式”、“个人”、“工作”、“睡眠”等。每个模式下,你可以:

允许的通知: 选择哪些联系人或应用可以在该模式下突破限制发送通知。例如,工作模式下只允许工作相关的应用和重要同事的消息通过。


时间调度: 设置专注模式的自动开启时间(如工作时间)和位置。


自定义桌面: 甚至可以为不同的专注模式设置不同的主屏幕页面,让你进入特定情境时,只看到相关应用。



快速开启: 从屏幕右上角下拉控制中心,点击“专注”按钮即可快速切换。

2. Android (安卓手机) 用户指南:


安卓系统的开放性使其通知管理功能同样非常强大,尤其是“通知类别”的引入,让管理更加精细化。

应用层面设置(通用方法):

长按应用图标: 在桌面长按应用图标,选择“应用信息”或“应用详情”,然后找到“通知”选项。


系统设置: 进入「设置」>「应用和通知」(或「应用管理」)>「通知管理」(或「查看所有应用」,然后点击具体应用)。



在这里,你可以:

完全关闭: 彻底关闭该应用的所有通知。


按类别管理(Notification Channels): 这是安卓的一大特色!例如,一个购物App可能有“促销信息”、“订单状态”、“物流更新”等多个通知类别。你可以只关闭不重要的“促销信息”,而保留“订单状态”的通知。这让通知管理变得异常精准。


通知样式: 设置是“响铃”、“静音”、“震动”还是“弹窗”、“锁定屏幕显示”等。





系统级勿扰模式:
进入「设置」>「声音与震动」>「勿扰模式」(或「数字健康与家长控制」>「勿扰模式」)。你可以设置:

定时开启: 设定每天的勿扰时间段。


例外: 允许特定联系人或重复来电突破勿扰模式。


关闭视觉通知: 选择是否在勿扰模式下也关闭屏幕亮起或通知图标显示。





数字健康:
部分安卓手机还提供了“数字健康”功能,可以帮助你了解应用使用时长,并设定应用定时休息,间接减少通知打扰。

二、电脑系统级通知管理:专注高效的桌面体验

电脑上的通知虽然不如手机频繁,但有时也足够恼人。特别是工作学习时,一个突如其来的弹窗可能就会让你思路中断。

1. Windows (微软系统) 用户指南:


Windows 10/11提供了“通知和操作”中心来统一管理。

通知设置: 进入「设置」>「系统」>「通知和操作」。

关闭所有通知: 可以在顶部直接关闭所有应用的通知。


按应用管理: 在下方列表中,找到具体的应用,你可以单独开启或关闭通知,并设置是否在横幅中显示、是否播放声音等。





专注助手(Focus Assist):
这是Windows的“勿扰模式”。在「设置」>「系统」>「专注助手」中,你可以:

开启: 选择“关闭”、“仅限优先通知”或“仅限闹钟”。


自动规则: 设定在特定时间段、玩游戏、使用全屏应用时自动开启专注助手。


优先列表: 设置哪些联系人或应用可以突破专注助手发送通知。



快速开启: 点击任务栏右侧的“操作中心”图标,即可找到并开启/关闭“专注助手”。

2. macOS (苹果系统) 用户指南:


macOS的通知管理与iOS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通知与专注模式: 进入「系统设置」>「通知与专注」。

按应用管理: 在左侧列表选择应用,右侧可以设置通知类型(横幅、提醒)、是否播放声音、是否在锁定屏幕显示等。


关闭通知: 勾选“不允许通知”即可。





专注模式: 与iOS类似,你可以创建和配置不同的专注模式,设定在特定时间自动开启,并允许特定应用或联系人突破限制。

快速开启: 点击菜单栏右上角的“控制中心”图标,即可找到并开启/关闭“专注模式”。

三、热门应用内部设置:精细化管理常见“消息大户”

除了系统层面,很多常用App自身也提供了详细的通知管理选项。尤其是社交类App,它们往往是通知的主要来源。

1. 微信 (WeChat) 通知管理:


作为国民级应用,微信的通知管理是重中之重。

新消息通知: 进入「我」>「设置」>「新消息通知」。

接收新消息通知: 总开关。


声音与震动: 可单独关闭声音和震动。


通知显示消息详情: 保护隐私,避免锁屏状态下显示具体消息内容。


视频号/直播通知: 可单独管理这些内容的通知。


语音和视频通话提醒: 可选择只接听来电,不显示通知。





群消息免打扰: 面对各种工作群、生活群,这是最常用的功能。

进入具体群聊,点击右上角「…」>「消息免打扰」开启。


开启后,群消息将不再弹窗或响铃,但会以数字角标形式提醒你,在你主动进入群聊时才能看到新消息。





公众号通知: 对于订阅的公众号,可以进入公众号页面,点击右上角「…」>「不再关注」或「设为星标」(重要提醒)。对于不重要的公众号,建议直接取关,从源头减少通知。

2. 其他社交/工作应用 (如QQ、微博、钉钉、Slack等):


这些应用的通知管理逻辑大同小异,通常在应用的「设置」或「我」>「通知」/「消息提醒」中可以找到相关选项。

通常可以关闭或开启消息通知、声音、震动。


对于工作群聊,大部分App都提供“免打扰”、“静音”或“只显示@我的消息”等功能。


对于推广类、营销类通知,也通常有独立的开关。



四、高阶技巧与最佳实践:让通知管理成为习惯

关闭通知不仅仅是技术操作,更是一种数字生活习惯的培养。以下是一些进阶建议,帮助你更好地管理通知,提升生活质量。

定期清理与审视: 每隔一段时间(比如每周或每月),花5-10分钟审视你的通知设置。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些App的通知?哪些App的通知是可有可无的?及时调整,让通知列表保持清爽。

分类管理,区分轻重缓急: 不要一刀切地关闭所有通知。将通知分为几类:

紧急且重要: 电话、短信(来自重要联系人)、工作紧急消息。这类通知可以保留响铃/震动。


重要但不紧急: 邮件、日程提醒、银行通知。这类通知可以保留通知中心显示,但关闭弹窗、声音。


不重要且不紧急: 游戏推广、新闻App推送、社交App点赞评论(除非你从事社交媒体工作)。这类通知果断关闭,甚至可以直接关闭应用的“允许通知”。





善用勿扰模式和专注模式: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闭通知的按钮,更是一个帮助你设定界限的工具。在工作、学习、休息或享受家庭时光时,主动开启它们,给自己一片宁静的空间。尝试设定自动开启规则,让它成为你生活作息的一部分。

减少不必要的应用安装: “眼不见心不烦”,如果你不需要某个App,或者它只是偶尔用一次,考虑卸载它。App越少,通知源头就越少。

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: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。例如,不再依赖新闻App推送,而是选择在固定时间打开阅读;不再等待社交App的通知,而是每隔一段时间主动查看一次。这样能够显著提高你的专注力。

关闭App内部的提示音: 有些App即便关闭了系统通知,内部操作仍然会有提示音。例如,一些游戏App的背景音乐或音效。在App自身的设置中寻找“声音”、“音效”选项并关闭。

结语

现代社会,信息洪流无处不在,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宝贵。学会如何“发送通知怎么关闭提醒”,并不仅仅是掌握几个设置技巧,更是一种对自我掌控的追求,一种对数字健康的投资。通过系统地管理和优化通知设置,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干扰,提升工作效率,改善睡眠质量,最终过上更专注、更平静的数字生活。

希望这篇详细的指南能帮助你摆脱通知的困扰,重新找回属于你自己的数字宁静。现在,就拿起你的设备,开始行动吧!

2025-10-10


上一篇:社保大事不漏掉!开启短信提醒服务,重要信息一手掌握!

下一篇:网络诈骗防范指南:识破骗局,守护你的数字财富